欢迎访问蒙特卡罗4740707(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我省未来工厂如何建设?这边看过来

浙江省经信厅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快未来工厂建设 引领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 2023-2025年)》意见的公告,现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

全文内容如下:

 

关于加快未来工厂建设

 引领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

(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主攻方向。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安全可控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坚定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加快未来工厂建设,引领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战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为目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坚定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开展三大行动,实施五大工程,完善五项机制,着力提升我省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应用水平、支撑能力和服务能级,构建知识驱动、创新引领、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竞争力强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打造未来工厂标志性成果,示范引领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未来工厂引领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机制有效发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次培育和“企业—行业—区域”点线面结合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走深走实,未来工厂引领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智能制造成为引领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全球数字变革高地建设的中坚力量。

——形成广泛深入的智能制造梯次应用体系。实现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累计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00家、未来工厂100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0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二级及以上的中大型企业超过50%,企业人均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生产运营成本、产品不良品率、产品研制周期等显著降低。

——形成坚实有力的智能制造自主供给体系。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和标准化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国内智能装备与产品、工业控制系统与工业软件、解决方案的重要输出地,在智能制造领域成功创建国家级创新中心,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50项,新增培育首台(套)装备500项、首版次软件300项,新增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行业标准500项

——形成高效开放的智能制造市场服务体系。以产业大脑能力开放中心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全面建成,建设行业产业大脑50个,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300家,建设智能制造创新载体和数字化服务平台20家,累计培育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优秀解决方案供应商等1000家,数字化服务能力有效支撑。

三、开展三大行动,加快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一)开展十大场景创新行动。

推进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边缘计算、元宇宙、未来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优秀案例征集、创新应用大赛等,加强智能制造优秀解决方案和典型场景推广应用,争创一批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支持高校院所联合企业共建未来工厂实验场景,提供共性技术攻关、场景学习、技术团队培养等服务,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保监局。列第一的为牵头单位,各市、县〔市、区〕政府为责任主体,下同)

1.工厂(车间)场景。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优化组织管理、重塑业务流程,推动跨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和深度挖掘,实现对核心业务的精准预测、管理优化和自主决策,重点开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绿色化制造、精益化管理等工厂(车间)场景创新。(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

2.智慧供应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强化供应链建设、管理和风险评估,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视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智慧供应链场景。(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

3.高端化产品。打造高定位、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的智能化产品,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场景延伸服务,发展用户在线订购、个性化定制等服务模式,推进“产品+服务+场景”集成创新。(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4.新模式新业态。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生态组织,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模型化发展等智能服务模式,促进“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新兴业态发展。(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保监局)

专栏1 智能制造十大场景创新

01.数字化设计

在工厂规划设计、端到端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等环节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建设协同、虚拟、并行和动态的数字化设计平台,采用自上而下、模块化、标准化、虚拟仿真、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并行与协同,基于大数据分析、知识工程等设计方法,实现设计的平台化和智能化。

02.智能化生产

围绕计划调度、生产作业、仓储配送、质量管控和设备运维等生产制造过程的自感知、自优化、自决策和自执行的目标,实现生产设备、产线、车间及工厂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敏捷化的生产。

03.绿色化制造

围绕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弃资源化和能源低碳化等目标,采用绿色循环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优化生产方式,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修到回收及再制造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资源利用率提高、碳排放降低和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减少,达成可持续协调优化的绿色制造。

04.精益化管理

围绕集成优化、运营管理和安全管理,通过系统集成优化,实现数据驱动的精益运营管理和安全管理,以精益制造和精准运营为目标,以风险防控和智能决策为导向,实现管理的精益化。

05.智慧供应链

围绕供应链建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风险评估和厂外物流运输,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过程中的数据、流程、评估等技术及管理要求,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系统集成应用,确保供应链横向集成和高效协同,实现智慧化、柔性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06.高端化智能化产品

围绕产品价值化、产品智能化、客户体验、产品可追溯,推动高定位、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提升,推动人工智能、5G、先进传感等技术融合应用培育工业级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智能化产品,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场景延伸服务,推动全过程追溯管理。

07.个性化定制

围绕产品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和个性化组合,通过需求信息和定制服务平台,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与批量生产能力有机结合的规模化定制。

08.网络化协同

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产品研发、制造和物流配送等能力资源,提供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和质量监控等业务资源,实现企业内部、企业间的设计、供应链、生产、设备和服务等在线协同、动态优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09.服务化延伸

基于数据集成共享和数据资产化运营,提供产品生命周期(远程运维)、检验检测认证、承包集成等增值、跨界和全场景的延伸服务,推进制造与服务集成,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

10.模型化发展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创建贯穿企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全过程的产品模型、过程管理模型和业务流程模型,定义、执行、控制和管理企业的全部过程,适应多元化产品柔性生产,实现行业复制推广和数字能力市场化。

(二)开展“百千万”攻坚行动

1.打造百家未来工厂。迭代研究未来工厂建设与评价标准,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遵循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创新引领、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以新投资建设项目为主,持续开展未来工厂建设试点,分类打造一批创新引领“领航型”未来工厂、协同共生“链主型”未来工厂、行业示范“头雁”未来工厂、服务发展 “平台型”未来工厂,推进生产流程再造、资源要素重组、生产方式转型和企业形态变革,打造现代化新型产业组织单元,引领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赋能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国资委)

专栏2:未来工厂四种创建类型

01.“领航型”未来工厂。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主建设,具备自主创新引领的特征。要求在工艺装备、工业软件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在智能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打造标志性场景,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典范,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新范式。

02.“链主型”未来工厂。以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关键环节企业为主建设,具备产业链协同共生的特征。要求建有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平台,立足企业所在产业链条,推进全产业链要素资源集聚和动态优化配置,面向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效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协同水平,实现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韧性。

03.“头雁型”未来工厂。以产业集群、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为主建设,具备模型化凝练和行业示范带动的特征。要求围绕生产制造关键环节和运营管理难点,通过技术创新解决行业共性问题,输出新技术新装备新应用,形成易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为产业集群和细分行业提供经验模式和成功路径。

04.“平台型”未来工厂。以服务型制造企业为主建设,具备服务延伸和新兴业态特征。要求构建安全可控的制造业数字化平台,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通生产端与服务端、消费端,通过资源整合、产品服务融合和客户全程参与,为产业主体、协同企业等提供持续升级迭代的专业服务,或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平台化等产品延伸服务,引领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发展。

2.培育千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智能制造项目培育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量大面广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支持企业开展制造单元、产线、车间、工厂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引导制造业企业,以生产对象所要求的工艺和设备为基础,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等为手段,用数据连接车间不同单元,对生产运行过程进行规划、管理、诊断和优化,提升建设数字化车间。引导基础较好的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以及合理计划排程,集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对标建设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舒适的智能工厂。(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国资委)

3.推进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聚焦细分行业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行动,通过“市场化运作、分行业推进、轻量化改造、工程化实施、平台化服务”等方式,开发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对规上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咨询诊断服务,促进改造需求转换落地。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中小企业结合生产制造需求,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推动中小企业工艺流程优化、技术装备升级,建设数字生产线,加快专精特新发展。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责任单位:省经信厅)

(三)开展提质扩面行动

1.加快产业集群(行业)智能制造发展。围绕“415X”产业集群,按行业推进智能制造提质扩面行动。强化智能装备、工业软件、检验检测、解决方案等供给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保障机制。遴选细分行业头部企业打造未来工厂,集中力量攻克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一批在同行业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和优秀场景,推动制定一批智能制造标准规范,加快形成创新驱动企业、企业带动行业、行业促进产业集群的智能化升级路径。(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保监局)

专栏3:重点行业智能化升级路径

01.电子信息

加强基础工艺研究,提升重点设备和仪器质量水平。支持运用高精度多维度成套设备等电子制造成套设备,成体系构建智能电子生产单元,提高产品精度、集成度和功能性。重点聚焦智能装配、智能包装与物流、智能检测与质量优化、个性化定制设计等环节,全面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

02.装备制造

以全链条打通协同研发设计,发展推广虚拟仿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技术。加快高档数控系统研发应用,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装备运行状态监控体系。加快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运用可编程逻辑神经网络、健康寿命分析等技术和软件对设备进行适应性改造,提升设备智能化水平。提升基于数字分析技术的工艺调优,支持产品的远程故障诊断和实时诊断等运维服务。

03.汽车制造

建立数据流动渠道,打通汽车制造商内外部产供销环节的数据传输通道,为整车制造企业科学制定采购决策提供重要支撑,保障物料信息及资源在产业链条中的自由流动,实现产供销端的高效协同。支持建立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运用标准化、模块化设备及系统,打造个性定制化车型的生产及开发。

04.纺织服装

推进纺织工业物联网与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开发和应用,研发和推广工艺和大数据双驱动的管控一体化智能系统,提升化纤、纺织、染整、服装加工等环节全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强智能制造驱动的低碳化、连续化、柔性化生产。在服装制造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以大数据为依托,创新电子商务零售C2M(消费者对工厂)+O2O(线上到线下)模式,加快形成集中采购、电商直播等创新服务能力,实现销售预测和弹性排产。

05.绿色石化

针对石化工业生产装置系统性强、工艺参数变化多、物料和生产形式变化复杂等特点,重点发展具有在线监测、智能控制功能的化工生产装置,实现生产流程的在线闭环管理。针对绿色石化产品价格波动频繁、资产价值高、排放耗能高、安全生产风险大等特点,推动全流程系统性优化的价值链一体化。

06.生物医药

重点聚焦生产状态监控、产品全流程追溯、大数据应用创新等,提升部分生产制造过程的实时监控、流通信息的及时跟踪以及供应商的供货管理,采用条形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建立药品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系统。

07.智能家居

鼓励企业依法利用大数据手段精准洞察消费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大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从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重点行业制造单元的智能化改造。开展智能营销,精准识别客户信息,完整刻画客户肖像,进行个性化推送。

08.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推动建立数字化风场,建立风机终端和设备状态智能监测感知系统。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形成基于数字技术的微电网技术体系。推进人工智能与电力领域深度融合,提高全省电网侧、用电侧智能化水平。利用数字技术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高耗能设备节能改造及更新,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推进山区26县智造攀登。依托分行业产业大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典型场景开发低成本、模块化、普适性的解决方案加快在山区26县的复制推广。以开展产业链“山海协作”行动为契机,推动开展跨地区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供需对接、人才培养、专业服务等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山区26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同步实施、推进、见效、缩差。(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3.打造智能制造先行区。开展省级智能制造先行区创建活动,以县(市、区)为主,打造智能制造创新技术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支持杭州、宁波等地积极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面向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等,开展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市、区)创建活动,落实县(市、区)主体责任,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改造模式。(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人力社保厅)

四、实施五大工程,强化智能制造支撑能力

(一)实施智造标准领航工程。加强智能制造未来发展趋势研判,持续开展未来工厂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制定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分行业推进智能制造产品、装备、产线、车间、工厂、服务等标准制(修)订,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对标达标工作,积极采用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实施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经信厅)

专栏4:智能制造标准建设要点

01.标准体系建设

迭代完善未来工厂标准体系,制定未来工厂建设地方标准,推进数控机床、机器人、网络通信等标志性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

02.智能制造标准研制

聚焦产业集群细分行业需求,围绕装备、产线、车间、工厂、服务,推动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制(修)订,围绕十大智能制造场景,推进智能技术标准、智慧供应链标准、智能服务标准、高端化产品标准研制。

03.强化贯标工作

加强《智能工厂通用技术要求》《数字化车间通用技术要求》《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等国家标准和未来工厂标准的贯标工作,实施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

(二)实施智能装备攻关应用工程。支持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仓储与物流等智能装备的研发攻关及规模化应用,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短板,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和装置。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智能制造引领性的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认定智能制造领域首台(套)装备20个以上。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经信厅)

专栏5:智能装备发展重点

01.基础零部件与装置

研发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器、数控系统等智能装备基础件;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强铝合金等高性能大型关键构件;工业物联设备、工业物联网关等智能制造基础通信设备。

02.通用智能制造装备

研发精密数控车床及车削中心、高精度立式/卧式加工中心、高精度立式复合磨床等机床整机装备;电焊、码垛、锻造、装配、洁净等工业机器人;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其他能源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装备;智能型光电传感器、智能型接近传感器、高精度流量传感器、高端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等智能感知与控制装备;高性能增材制造成套装备及主流工艺装备;轻型高速堆垛机、高速托盘搬运车、复式AGV等智能仓储与物流装备;在线成分分析仪、在线无损检测装置、在线高精度三维数字超声波探伤仪等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

03.专用智能制造装备

研发新型焊接、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汽车零部件制造、轴管类自动化加工、电机制造、非晶带材制造、电池生产制造、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医疗器械生产制造、集成电路制造、新型轻工纺织装备等智能化、数字化非标专用装备。

04.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及产品

研发融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边缘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北斗、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智能工控系统、智能工作母机、协作机器人等新型装备及产品。

(三)实施工业软件铸魂工程。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领域知识显性化、模型化和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的工业软件。组建工业软件产业技术联盟,支持建设工业操作系统开源开放平台,打造安全可控的工业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和工业APP,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开源开放生态。发布首版次软件产品应用推广指导目录,支持工业软件进入国家工业软件供给能力清单,鼓励制造业企业运用目录和清单内软件产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使用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开展教学实验。(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

 

专栏6:工业软件发展重点

01.研发设计类软件

开发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工艺仿真软件。

02.生产制造类软件

开发制造执行系统(MES)、高级计划排程系统(APS)、工厂物料配送管控系统(TMS)、能源管理系统(EMS)、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软件(PHM)、运维综合保障管理(MRO)、安全管理系统、环境和碳排放管理系统等。

03.经营管理类软件

开发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系统(QMS)、资产绩效管理系统(APM)等。

04.工业控制类软件

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支撑软件、嵌入式应用软件,以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

05.行业专用软件

开发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行业领域的智能制造模型库、工艺库、参数库、算法库、零件库等基础知识库;装备设计/生产/运维一体化平台软件、全流程一体化优化软件、中小企业综合管控平台软件等。

06.新型工业软件

开发工业APP、云化软件、云原生软件、工业信息安全软件。

(四)实施数字能力强基工程。加快5G、物联网、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规模化部署,支持企业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健全“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发上线模型组件、共性应用和解决方案,构建开放创新、共建共享的创新应用生态。加快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和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丰富数据、知识、算法、模型、组件,加快形成产业大脑核心能力。探索推进数据价值化改革,规范公共数据开放流动,引导企业数据共享,共建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空间,提高数据资源价值创造水平。(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局、省通信管理局)

(五)实施专业人才智汇工程。定期编制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目录,加大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引培力度。支持高校院所加强智能制造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加强应届毕业生、在职人员、转岗人员培训。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现代产业学院,加快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计划,培育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

五、完善五项机制,提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水平

(一)建立完善资源共享与对接机制。推进产业整体智造集成服务改革,搭建“浙企智造在线”公共服务应用,汇聚创新资源、服务资源和专家人才,构建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网络和数字化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共享与对接机制,为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协同创新、诊断评估、供需对接等精准服务。(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大数据局、浙江银保监局

(二)建立完善供应商培育提升机制。实施智能制造生态伙伴计划,聚焦“415 X”产业集群,分行业建立智能制造供应商图谱,引培壮大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数字化服务商和工程服务公司,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成立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浙江分盟,引入优质供应商资源,通过良性市场竞争,提升系统集成和专业化服务能力,降低企业成本和改造风险。建立完善供应商评价管理与推荐机制,区分综合能力和单项能力对供应商进行精准画像,每年遴选公布一批智能制造优秀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解决方案。鼓励各地加大对优秀供应商的政策扶持,优先向企业进行推荐。(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市场监管局)

(三)建立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按照企业“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三阶段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规范诊断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开展线上线下诊断服务,摸清企业智能制造现状,梳理改造需求。针对企业改造需求,通过线上张榜招募、线下考察出方案、专家辅助选方案等方式,在企业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帮助遴选对接优质供应商,促成项目转化落地。分级分类建立智能制造项目培育库,跟踪项目建设进度,针对项目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探索建立项目第三方监理和验收机制,完善评价验收标准,提升财政资金的引导效率和政策兑现便利化水平。(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四)建立完善金融创新服务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制造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工业企业运用直接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融资对接精准服务,降低企业智能制造融资成本。鼓励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融资租赁公司,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工程建设、项目融资、设备租赁等一揽子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瓶颈。(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保监局)

(五)建立完善对标提升机制。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标准宣贯,以规上工业企业为主,每年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成熟度评估,对标找出企业智能制造能力差距,明晰升级改造方向。加强对第三方评估咨询机构和评估专家的资质管理,提升评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鼓励各地通过发放服务券等形式,加大对线下诊断评估的政策支持,将第三方评估结果作为相关项目验收或评估认定的重要参考。(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财政厅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在省数字经济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构建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的未来工厂建设机制。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发展统计与监测评价体系,对年度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分类建立项目培育库,完善项目协调与推进机制,加强资源集成、政策集成和服务集成,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国资委、省统计局)

(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对接,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专项资金及政策支持。统筹优化省工业与信息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山区26县相关项目。鼓励各地创新资金引导激励方式,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税收优惠、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相关税收政策。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

(三)统筹资源要素保障。加强用地保障,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未来工厂项目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享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政策。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攻坚行动中的考核激励用地指标以及盘活腾出工业用地、能耗指标优先用于未来工厂等新建项目。根据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等级,探索建立用电、用水、用气差别化价格制度,建立促进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的引导机制。(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自然资源厅)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企业办事流程,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依法保护智能制造相关知识产权。加强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市场化推广应用机制,营造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清理制约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市场监管局)

 

(来源:浙江省经信厅)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XML 地图